关于汇报类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探讨
在计算机视频、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之下,视频制作功能更加强大,制作价格呈现出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伴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法出现了新的变化。电视专题片作为展示形象、交流信息的重要媒介,在自身成效上也经历着优化升级。[1]汇报类专题片不同于普通的电视专题片,它在具体的选材上需要运用纪实手法,针对社会某一项领域或某一问题实施分析汇报,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并用不同的形式和创作手法表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 汇报类专题片的价值含义 汇报类专题片的工作主要分为前期素材搜集、中期现场拍摄、后期剪辑合成三大部分。前期工作主要包括解说词和脚本的素材积累,在这一阶段,拍摄人员需要抓准专题片的核心要点,找好素材中最有意义的部分,以便在接下来的中期现场拍摄中实现补充和拓展。现场的拍摄工作决定着影片的质量,而后期的制作,包括非线性编辑器的剪辑、整理、讲解,决定了这部专题片是否能引人入胜。[2] 从根本上说,汇报类电视专题片除了在选材上具有特色,在拍摄手法、制作形式上也呈现出了独特的视角。汇报类电视专题片在政府部门、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中经常用到。这类专题片的制作主要是用于向上级机关或本门单位汇报工作情况、说明工作实施情况,包括对某一项工程项目的记录、对某一项活动的跟踪报道、对某一项事件的深入调查。 2 汇报类专题片拍摄与制作中的主要问题 在网络影视的冲击之下,汇报类专题片的拍摄性能和效果更要进行深入的强化。就当前形式来说,汇报类专题片的拍摄于制作手法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 工作态度不够严谨 汇报类专题片制作工作是一项繁复琐碎的工作。一些制片方在这类专题片中的工作量较大,但是并没有较高的经济投入,导致这类专题片在拍摄中遭遇冷场。拍摄人员缺乏对影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造成画面质感较低,影片质量不佳。而在制作手法上,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效率,往往采用“生搬硬套”的制作模式,剪辑中特效不足,镜头景别的排列机械无趣。[3] 2.2 十分缺少创新手法 媒体行业说到底是一项“求新、求变、求活”的技术产业。为此,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的状况。一旦利用得当,那么就可以收获意外中的惊喜。但是一些摄影工作者在具体的创作中,活学活用的意识欠佳。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汇报类纪录片虽然写实意象明确,但是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者失去了继续观看的兴趣和耐心。 3 如何提升汇报类专题片拍摄与制作的水平 3.1 抓住专题片的内在意义 一部好的专题片必然是含义深刻、内容饱满的影视作品。为此,在进行汇报类专题片的拍摄初期,制作人员首先要对汇报类素材的脚本进行仔细的修改和调整。对于初稿中所提到的事情、地点和人名进行仔细的核实,确保专题片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在设计镜头时切忌使用过多拍摄特技和制作特效。以免造成“华而不实”的画面质感。要始终以温和、客观的设计状态赋予电视专题片以感染力。例如:在专题片《绿叶对根的情谊》中,设计者正是通过描述主人公——一名教师生活中的平凡、细腻的细节,来表现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影片揭示教师行业所面临的现状,关注教师成长轨迹,形成了形象鲜明的画面和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3.2 融入创新制作精神 在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中,除了丰富的表现手法,还要能够借助音乐、动漫等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将声音和画面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要始终把握画面的质量,在适当的时机融入适当的技法,在调动观者情绪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电视汇报片的艺术成效。在拍摄手法的创新上,要利用摇臂中的固定摄像头、垂直摇摄像头,拍摄出镜头之间的设计感觉,在画面质量上有特色、有优势的提升和拍摄。特别是面临一些突发情况进行拍摄时,要保持随机应变,实现多种形式的专题片记录和融合。而在后期制作阶段,要在声音的录制和剪辑中进行粗剪、细剪、快放、慢放等不同形式的设计,使汇报类专题片能够突出传统,进一步引起观众的共鸣。 4 结语 汇报类专题片是一项系统化的创作工作。为了使此类专题片拍摄的效果更佳显著,广大媒体人任重而道远。在制作过程中,要求汇报类专题片的每一环节的准备工作都更加充分,无论是在具体事实的讲解上,还是在画面拍摄手法及后期剪辑制作模式上,都要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