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业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小冲击,但其中也有亮色。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经济运行情况。总体看来,上半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8.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高12.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4241亿元,同比增长1.3%,扭转前5个月负增长局面。软件出口也逐步恢复:上半年,软件业实现出口223亿美元,同比下降0.4%(上年同期为增长2.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2.8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同比增长4.6%,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同比增长5.4%。
可以看到,疫情对我国软件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相关业务正在逐渐回暖,且以"云经济"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营业收入逆势增长,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其激发出的新动能和显示出的韧性、抗挫能力及发展潜力,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实、底色更浓。
6.7%,凸显更坚实的产业基础
肩负着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历史使命,软件业的发展既要看"量",更要看"质"。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全行业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比例为27.0∶60.6∶10.9,其中软件产品收入9615亿元,同比增加3.3%,较一季度提高13.5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27.0%;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9.5%,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超过60%;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增速由负转正,上半年实现收入3892亿元,同比增长1.5%,较一季度提高16.2个百分点。在培养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产业链协同性进一步提升,全行业正逐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
核心产业资源进一步汇聚。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软件研究室主任蒲松涛指出,得益于以软件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疫情期间的亮眼表现,资本市场对泛软领域的投资倾向性开始提高,生物医药信息、远程医疗、O2O服务等项目普遍受到投资者追捧。对中小微软件企业与初创团队而言,本轮投资热潮既是重大机遇,也是新一轮的挑战;而对头部企业而言,市场竞争格局也有望在资本大量涌入后加速迎来重塑。同时,政府决策者也认识到软件向基础设施演进的必然趋势,已开始有意引导高校扩招生源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倾斜,并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推出了新一轮的新基建计划。他表示,未来我国软件产业的人才供给问题将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而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随着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架构平台、超算中心、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将更为夯实。
6.7%,凸显新业态新机遇
上半年,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软件业何以在疫情中实现逆势增长?蒲松涛表示,一方面,软件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开发主要依赖于开发者的智力付出,相较于制造业对配套产品的供应依赖相对较少,部分创新开发甚至可以通过远程办公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疫情也让新的经济业态、经济模式加速发展:以生鲜电商、即时配送为代表的新零售乘势攻城略地;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宅娱乐等新型"云经济"全面"侵入"生活,重塑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则成为科技抗疫的"神兵利器"。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底层支撑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中软国际启动"神兵计划",以武汉云上软件园作为通道,全国各地的云上软件园协同联动,征集和组织全国的IT服务志愿者,为武汉及全国定点医院提供IT运维和相关技术援助服务;用友推出生产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云服务,有效维护生产运行与产能恢复;平安智慧城市积极开发疫情防控线上服务专区,建立可视化大数据分析模型,为政府疫情防控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一部分企业注重"云端"蓄力;一部分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找到新的增长点;还有企业利用大数据打通信息孤岛,提供解决方案,借势而上。在软件业赋能下,一个个新模式、新业态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增添新动能。
6.7%,凸显行业十足韧性
相较于传统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韧性表现在转型升级速度更快,应变能力更强,软件项目从研发到投入使用的周期相对较短,还可随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专属服务,加之大数据的支撑,其抗挫能力不言而喻。正如蒲松涛所说:"谁的数字化程度越高,谁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他指出,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各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投入也逐渐加大。这种投入,将直接转化成为软件业的新业务,带来更多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