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厂里,软件人才凭什么吃香?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平台、架构,我们已经听到很多了,那多是硬件制造层面的。如今,很多公司在提“电子电气架构”,究竟有何魔力?软件人才为何越来越吃香?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做了一些思考,希
平台、架构,我们已经听到很多了,那多是硬件制造层面的。如今,很多公司在提“电子电气架构”,究竟有何魔力?软件人才为何越来越吃香?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做了一些思考,希望给到行业从业者以参考。
有个朋友,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当你决定买电动车的时候,可以看一看这座城市里出租车行业的电动车多不多。如果够多了,抱怨声少了,说明产品满足需求,相关基建也比较完备,大可以入手了。”
同样的,如果大众、丰田这样的行业巨头开始深度参与电动化、智能化的时候,趋势走向已经不需要再有什么怀疑。
只是,在变革之路上遇到的困难,并不是集团之大,就可以轻易克服的。
因为整个造车理念可能要从最底层重新设计,打破、揉碎,推倒重来,硬件向下,软件向上,其中必然存在技术盲区,更需要与其它行业进行人才对流。
直到今年的9月11日,德国大众才将第一台ID.3正式交付于用户手中。至于交付时间为何一直推迟?正是因为在软件层面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在德国工程师的一些文章中,也能看出他们的痛心疾首,ID.3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代码,居然不是出自大众工程师之手。难道,德国汽车的江湖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
ID.3之后,人们总是感叹软件定义汽车,但为什么软件人才在汽车行业中又会如此稀缺?我们且从电子电气架构说起。
演变梳理部分篇幅比较长,但非常值得看下去。
第一阶段:机械定义,从化油器说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汽车真的是个“钢铁直男”,绝对的机械为本。
汽车要跑起来,当然需要发动机。发动机烧了油,就可以做功,就可以驱动车轮。
所以,在漫长的汽车发展史中,发动机一直是核心零部件,更是车辆设计的原点。
油气混合,在气缸内燃烧做功,这是最基本的原理。那么,最初油气如何混合在一起?主要依靠化油器。
“化油器”这个名称非常形象。我们踩一脚“油门”,相当于扩大了化油器的进气速率,提高进气量,由于外界压强大,可以将燃油推入化油器,然后燃油被高速气流击碎成雾状,由此实现油气混合,或者是“气化油”状态。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机械装置,完全由机械进行控制,“电子元件”并未介入。
但是,汽车要发展,需要更节能,也需要更强的性能输出。化油器太简单,油气混合比例过于固化了。
第二阶段:ECU出现,点对点通讯
汽车工程师开始跳出“机械圈”,看了看旁边的“电子圈”,灵光乍现,决定引入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取代纯机械的化油器。
这就是电喷系统的由来,在随后漫长的历史中,电气化正一步步建立优势地位。
在电喷系统背后,站着一个更强大的“男人”,被叫做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俗称ECU。
它是电喷系统的核心,借助传感器,综合分析发动机的进气量、进气温度、冷却水温、即时负荷等信息,决定喷多少油,以及怎么喷油。
单单说这ECU,是Electronic Control Unit的缩写,也被称为“行车电脑”,具备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模数转换器等电子结构。
慢慢地,除了针对发动机的ECU,也有面向其他功能的ECU,比如控制灯光的、控制安全气囊的、控制悬架的、控制制动系统的等等,汽车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
汽车开始有了更加聪明的大脑,不再是一个“铁憨憨”。驾驶者的负担越来越小,开车更加容易,更加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