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交友软件里替子女相亲的老人们
54岁的陈小唱第一次下载了手机交友应用。开屏时传来一阵“恋爱响铃”——“小姐姐你好!”一位男生在留言区热情搭讪。
“哦,不对,是阿姨,阿姨你好……”留言者忽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
然而她并不在意。她每天都要在对话框里输入“上海、单身”四个关键字。“上海”是女儿的居住地,“单身”是女儿硕士毕业5年后的状态。
注册取名时,她想了片刻,敲下“大羊咩咩”,“羊”是女儿的姓,“咩咩”就是“妈妈”的谐音。
原本以为,陈小唱在年轻个体云集的网络社区里,仅仅是一个误入的异类。其实,她背后有一群数量可观的“60后”“50后”们。他们怀着对儿女婚恋的焦虑与困惑,潜入网络交友平台。
“有格调”的尝试
“这是一种希望向你滚滚奔来的感觉。”陈小唱第一次在平台上收到男生打招呼信息后,满怀憧憬。
陈小唱在搜索框内打下“上海”,随后翻阅数百条定位为上海的用户“瞬间”。上海是她女儿生活的城市,距离自己生活的小城不到100公里。“我想看看这些和我女儿同城的年轻人都在做些什么,从里面选有趣的人给女儿认识。”她说。
陈小唱在该平台上和年轻人聊天寒暄。受访者供图
其实她一直对市面上大部分社交相亲应用“敬而远之”,倒是对于几个因为电视相亲节目而出名的婚恋网站,有几分敬重。“因为电视里总能够看到这些女嘉宾是由这些婚恋网站推送的。”她说。
现在想起来,突然决定上网为女儿相亲,似乎是被身边的人裹挟了。面对女儿年近30岁依旧单身这件事,她一度心态平和,但这两年压力不断增加。她去跳广场舞,一起跳舞的舞伴总说:你女儿也大了,再不找就要错过了。
“就好像是有一种力量在推着我往前走,如果我不这么做,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了。”她说。
女儿有限的几次线下相亲经历,也让陈小唱觉得很不愉快。“好像就是凭借媒人的嘴巴或者是几行字就断定了两个人是不是匹配,这太像是交易了。”她说。
“我也越来越坚定,我应该帮她,让她在我认为对的轨道上运行。”陈小唱下定了决心。
严格说来,这已不是陈小唱第一次为女儿网络相亲了。早在半年前,她就加入了一个本省父母组成的相亲群,但那次对她来说“用户体验不佳”——
入群第一件事就修改群昵称,固定格式是性别+年龄+学历,这就成了群成员的身份标识。每天群里都会滚动发出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的相亲信息,这些相亲信息都是同一个模板,其中包括户口、是否有房、年收入、家庭情况等“硬指标”。
在这个群里,几乎所有人都是沉默的,不断滚动的只有征婚信息。群里的征婚者年龄都在25岁以上,女生的资料远多于男生。
“这里就像是房产中介的玻璃上贴着的房源信息。”陈小唱在群里一直潜水,除了最初发了几遍女儿的征婚信息后就再也没有发言,她觉得这个群让人心情压抑。3个月后,陈小唱把这个公益相亲群设置成了“消息免打扰”。
而这个设计清新的社交网站,成了她最新的希望。
她当然知道这不是自己的领地:暗黑色系的App标识不符合老年人“温馨愉快”的色彩审美;一堆类似于“猪猪女孩”“新裤子乐队”之类的标签也让她似懂非懂;她甚至不明白为何对话框列表上总是有一个小绿点;年轻人深夜爱在平台上慨叹寂寞,这和她每晚10点上床的节奏格格不入。
但是她并不在意。“和我的世界交集越少,可能和我女儿的交集就越多。”她说。
初试牛刀
在浏览了几天别人的主页后,陈小唱意识到“有内容的相亲主页才会有流量”,她开始在相亲网站上布局自己的主页。
“每一条内容,看上去随意,都是我精心策划的。”陈小唱是这样布局的:她拍过一组自家小洋楼的组图,花草繁茂的小院子、镂空的白色石英椅子、鹅卵石堆成的金鱼塘,这是为了展现这个家庭还算优越、家里人对美好生活有追求;她拍家中可观的藏书和自己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这是为了体现家风传承;至于为女儿收留的流浪狗拍一个组照,则是为了传达一家人的爱心……
不过陈小唱发现,这些特意展现的生活侧影观者寥寥。
后来陈小唱干脆在主页置顶了征婚广告:“我,一个‘60后'阿姨,也到这里来玩啦。如果偶遇优秀的小哥哥,可以介绍给我家女儿认识,女儿1991年出生,研究生毕业……如果男孩你学历本科以上,当然研究生以上更好,阳光、善良、真诚、幽默,帅不帅都可以啦,有趣的灵魂才是第一。上海有房或者准备买房,女方可以助力。(我真的很俗气呀,可是现实逼人俗呀)……”